麻黄
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、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。其性味辛、微苦,温。归肺、膀胱经。具有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,利水消肿的功效。主治风寒感冒、咳嗽气喘、风水水肿等病症。
药 性: 辛、微苦,温。归肺、膀胱经。
功 效: 发汗散寒,宣肺平喘,利水消肿。
1.风寒感冒。本品味辛发散,性温散寒,主入肺与膀胱经,善于宣肺气、开腠理、透毛窍而发汗解表,发汗力强,为发汗解表之要药。宜用于风寒外郁,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,每与桂枝相须为用,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。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,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,尤为适宜,如麻黄汤(《伤寒论》)。 2.咳嗽气喘。本品辛散苦泄,温通宣畅,主入肺经,可外开皮毛之郁闭,以使肺气宣畅;内降上逆之气,以复肺司肃降之常,故善平喘,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,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。治疗风寒外束,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,常配伍杏仁、甘草,如三拗汤(《和剂局方》)。治疗寒痰停饮,咳嗽气喘,痰多清稀者,常配伍细辛、干姜、半夏等,如小青龙汤(《伤寒论》)。若肺热壅盛,高热喘急者,每与石膏、杏仁、甘草配用,以清肺平喘,如麻杏甘石汤(《伤寒论》)。 3.风水水肿。本品上宣肺气、发汗解表,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,并通调水道、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,故宜于风邪袭表,肺失宣降的水肿、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,每与甘草同用,如甘草麻黄汤(《金匮要略》)。如再配伍生姜、白术等发汗解表药、利水退肿药,则疗效更佳,如《金匮要略》越婢加术汤。 此外,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,也可用治风寒痹证,阴疽,痰核。
临床应用:
用法用量: 2~9g。宜后下。解表生用,平喘炙用;捣绒缓和发汗,小儿、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灸用。
炮 制: 麻黄:拣去杂质,去尽木质茎及残根,用水洗净,微润后切段,干燥即得。 麻黄绒:取已经加工切碎的净麻黄放在碾槽里,研至纤维疏松成绒状。 蜜麻黄:取麻黄段,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,拌匀,稍闷,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,取出,放凉。(每麻黄段100斤,用炼熟蜂蜜10-15斤)《本草备要》:用醋汤略泡,晒干备用。亦有用蜜炒者。
鉴 别: 草麻黄:呈细长圆柱形,少分枝;直径1~2cm。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。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,有细纵脊线,触之微有粗糙感。节明显,节间长2~6cm。节上有膜质鳞叶,长3~4mm;裂片2 (稀3),锐三角形,先端灰白色,反曲,基部联合成筒状,红棕色。体轻,质脆,易折断,断面略呈纤维性,周边绿黄色,髓部红棕色,近圆形。气微香,味涩、微苦。 木贼麻黄:较多分枝,直径1~1.5cm,无粗糙感。节间长1.5~3cm。膜质鳞叶长 1~2mm ;裂片2 (稀3),上部为短三角形,灰白色,先端多不反曲,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。 中麻黄:多分枝,直径1.5~3cm,有粗糙感。节间长2~6cm,膜质鳞叶长2~3mm,裂片3 (稀2),先端锐尖。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。
别 名: 龙沙,卑相,卑监,狗骨,色道麻,结力根,麻黄草,草麻黄,中麻黄,木贼廓黄,山麻黄,川麻黄,田麻黄,华麻黄,木麻黄,西麻黄,朱芯麻。
来 源: 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,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. A. Mey. 或木贼麻黄 Ephedra equisetina Bge. 的草质茎。
出 处: 《神农本草经》
Copyright © 2010-2025 中医汇 All Rights Reserved







